平板顯示玻璃基板成套生產裝備打破國外壟斷
2018年1月2日,東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旭集團)的“光電顯示用高均勻超凈面玻璃基板關鍵技術與設備”通過中國電子學會組織的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國外企業在平板顯示玻璃基板制造領域的壟斷地位。
平板顯示玻璃基板是平板顯示產業的基礎性核心材料,生產制造所涉及工藝技術和裝備復雜,難度極大,代表著連續制備玻璃的最高工藝水平,是制約我國平板顯示玻璃基板產業發展的短板裝備。發達國家企業經過20多年技術研發和積累,在平板顯示玻璃基板制造領域處于全球壟斷地位。在財政部、工信部組織開展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的推動下,東旭集團與北京工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淄博工陶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成都光明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等供應商,開展聯合創新,攻克了平板顯示玻璃基板熔化、成型、精加工等階段的關鍵技術和工藝裝置。在熔化階段,開發出全氧燃燒電助熔窯爐,使得每千克玻璃液熔化能耗低于1350千卡,比傳統空氣燃燒節能50%;在成型階段,研發了“五倉型”鉑金通道關鍵熱工成型設備,實現了玻璃液溫度均勻性、流量穩定性和排除氣泡的精密控制;在精加工階段,發明了“水吸差動法”邊角研磨工藝技術與裝備,解決了脆性玻璃基板無損、低污染機加工難題。使用平板顯示玻璃基板成套生產裝備生產的平板顯示玻璃基板,任意兩點之間的厚度差≤0.03mm,翹曲度≤0.3mm,粗糙度≤16nm,大于1um的顆粒缺陷≤19個/m2,玻璃基板的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此外,東旭集團積極推進平板顯示玻璃基板生產智能化改造,建造了國內首個適用于平板顯示玻璃基板生產的數字化工廠,與傳統制造模式相比,產品生產周期縮短20%,不良品率降低40%以上,綜合運營成本降低30%以上。
目前,東旭集團在平板顯示玻璃基板產品及裝備制造方面已經獲得發明專利103件,實用新型專利1068件,應用該裝備已建設玻璃基板成套生產線17條,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等顯示面板制造企業年供貨2500多萬平米,滿足了我國平板顯示產業需求,提升了平板顯示產業的裝備保障能力,對下游顯示面板行業的發展形成有力支撐。
我國產出世界首輛全碳纖維復合材料地鐵車體
2018年1月7日,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布消息稱,該公司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輛全碳纖維復合材料地鐵車體。該地鐵車體突破了多項技術難點,進行了10余種材料性能測試,6000多個元件、典型件、組合件、全尺寸試驗件等積木式設計驗證試驗。
據了解,該車體采用薄壁筒形整體承載結構,車體長度為19000mm,車體寬度為2800mm,車體頂面距軌面高度為3478mm,較同類地鐵金屬車體減重約35%。此次全碳纖維復合材料車體研發全部應用中國國內生產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
廣西玉柴發布14款車用國六階段發動機
1月8日,廣西玉柴股份公司在玉林總部發布14款車用國六階段發動機,這是國內首個發布系列達標國六產品的發動機企業,標志著玉柴又一次以多項尖端前沿技術引領中國內燃機行業排放升級技術潮流。中國工程院院士蘇萬華、廣西工信委副主任侯剛、廣西玉柴股份公司董事長晏平等領導,以及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檢測機構,奧地利AVL等研發合作伙伴,東風商用等35家卡車企業,宇通客車等23家客車企業,博世等70家供應商等單位的領導出席了發布會及產品揭幕儀式,共同見證了玉柴全系列國六發動機的誕生。
此次玉柴發布的14款國六階段發動機,包括S、K、Y三大技術平臺6大產品平臺11大系列產品,產品定位“世界一流”。S、K、Y寓意為藍天白云,體現玉柴堅持清潔高效內燃機的開發并做優、做強,為地球村撐起一片藍天白云的決心。14款產品中,10款為柴油發動機,4款為燃氣發動機,功率覆蓋100~650馬力。與國五發動機相比,玉柴國六發動機除了排放指標大幅降低外,產品在舒適性、輕量化、外觀顏值、可靠性、經濟性等方面均比國五發動機顯著提升,且性能指標都處在世界一流水平,并優于國際一線品牌的同類產品,具備在國際內燃機工業舞臺上與世界一流品牌同臺競技的實力,將給客戶帶來巨大價值。
攀鋼成功開發超高強1180兆帕汽車用鋼
1月9日,由西昌鋼釩提供基板的熱鍍鋅超高強1180兆帕汽車用鋼在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汽車鋼有限公司順利下線,經測試產品質量合格。這標志著攀鋼在汽車用高強鋼研發與生產上取得了新突破,成為國內能夠生產汽車超高強鋼的少數企業之一。
超高強1180兆帕汽車用鋼主要用于結構用板以及汽車防撞等部件,相比普通高強鋼具有更好的延展率、焊接性能和沖壓性能,是目前符合汽車制造行業輕量化發展和綠色環保要求的首選材料。該材料屬于過程控制要求高、設備精度要求高、操作水平要求高的“三高”產品,其工藝技術和產品質量要求極為苛刻,生產過程復雜、軋制難度大,目前國內外只有少數鋼鐵企業能夠生產。
2017年12月12日,西昌鋼釩生產的超高強1180兆帕冷硬卷產品發往重慶,為鞍鋼蒂森克虜伯(重慶)汽車鋼有限公司最終生產出熱鍍鋅超高強1180兆帕汽車用鋼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首個大型綜合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基地開工
由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打造,國家機動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重慶)整體策劃的中國首個大型綜合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基地,即“中國汽研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基地一期工程”于大足區雙橋經開區郵亭工業園正式開工,該項目預計今年內將全部建成并投用。
所謂“智能網聯汽車”,就是基于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智能化、網聯化的汽車。
該項目一期工程占地860畝,預計年內建成投用,試驗道路總長50余公里,試驗場景百余種,配套試驗室及車間萬余平方米,涵蓋了傳統大型汽車綜合試驗場80%以上功能,單就汽車性能試驗道規劃建設多達8條,長達2.8公里,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基地作為《重慶市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中智能汽車研發與測試的重要配套基礎保障設施,并對重慶市所有智能汽車制造企業和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開放。
中國汽研相關負責人坦言,一期工程完工后,將極大程度上緩解各整車廠開發及測評的場地資源,也為汽車NVH工程技術研發、底盤性能開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首屆中國鍛造行業人力資源論壇于泰州成功舉辦
2018年1月10日,首屆中國鍛造行業人力資源論壇于江蘇省泰州市成功舉辦。本屆論壇由中國鍛壓協會主辦,中國鍛壓協會教育培訓服務中心、《鍛造與沖壓》雜志社有限公司承辦,并得到了泰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協辦支持。會上,中國鍛壓協會與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成立了“鍛壓學院”,并進行了揭牌儀式。
面對當前勞工短缺、人力資源成本增加、新形勢下企業需要轉型升級現狀。本次論壇針對“優化人才培訓,實現降本增效”這一主題進行了精彩的行業報告和行業培訓案例分享。旨在為鍛造企業的人力資源建設提供可指導性、可執行性的建議。
永興特鋼成功鍛制700mm直徑不銹鋼無縫管坯
2018年1月10日,永興特鋼發布公告表示,公司成功研制直徑700mm超大直徑鍛制奧氏體不銹鋼無縫管坯并檢測合格,直徑700mm管坯系目前國內鍛制規格最大的穿孔用不銹鋼無縫管坯。
據了解,700mm管坯具有直徑大、單支重量大等特點。該產品可由下游制管廠經熱穿孔、冷軋加工成超大口徑不銹鋼無縫管,簡化了下游的生產工藝流程,與使用采用冷拔擴徑生產的超大口徑不銹鋼無縫管相比,冷軋工藝能夠避免壁厚不均、易產生裂紋等質量缺陷,保證超大口徑不銹鋼無縫管的質量,可廣泛應用于能源裝備等工程領域。
國內最大鍛制規格的穿孔用不銹鋼無縫管坯成功研制
1月10日,永興特鋼發布了一則關于成功研制超大直徑鍛制不銹鋼無縫管坯的公告。該公告表示,公司成功研制直徑 700mm超大直徑鍛制奧氏體不銹鋼無縫管坯并檢測合格、形成批量銷售,直徑700mm管坯系目前國內鍛制規格最大的穿孔用不銹鋼無縫管坯。
直徑 700mm超大直徑鍛制奧氏體不銹鋼無縫管具有直徑大、單支重量大等特點。該產品可由下游制管廠經熱穿孔、冷軋加工成超大口徑不銹鋼無縫管,簡化了下游的生產工藝流程,與使用采用冷拔擴徑生產的超大口徑不銹鋼無縫管相比,冷軋工藝能夠避免壁厚不均、易產生裂紋等質量缺陷,保證超大口徑不銹鋼無縫管的質量,可廣泛應用于能源裝備等工程領域;同時,冷軋工藝自動化程度高、效率高,有利于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了產品市場競爭力。
全球首艘第二代40萬噸級超大型礦砂船成功交付
1月11日,全球最大的第二代超大型礦砂船“遠河海”號在上海外高橋造船成功命名交付。該船是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為中遠海運集團旗下中國礦運有限公司承建的世界第二代40萬噸超大型礦砂船(VLOC)系列首制船。
本次交付的“遠河海”號是該系列礦砂船中的首制船,是外高橋造船聯手上海船舶設計研究院積極響應船東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期望改善運力結構、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的需求共同研制和設計的新一代產品。
1000MW級汽輪發電機用護環鍛件實現國產化
2018年1月中旬,國家能源局牽頭項目,上海汽輪發電機有限公司與德陽萬航(萬鑫)公司聯合研制的1000MW級汽輪發電機用國產護環鍛件在四川德陽制成并通過評審。
長期以來,1000MW級汽輪發電機護環鍛件主要依賴進口,為打破國外壟斷局面,擴大采購渠道,縮短生產周期,上海汽輪發電機有限公司于多年前就開始積極尋找合作伙伴開展國產化聯合研制,并依托句容電廠二期百萬級火電發電機組項目的技術優勢,與德陽萬航(萬鑫)達成了合作研發制造汽輪發電機護環鍛件國產化項目。
吉利集團首條熱沖壓生產線簽約施瓦茨加熱爐
2018年1月中旬,吉利集團在慎重考慮之后,最終與施瓦茨簽訂了首條熱沖壓生產線熱處理爐及部分自動化線的合作協議,預計將在2019年春季正式量產。此前,吉利集團白車身制造所使用的熱沖壓零部件均由其供應商提供。
自此,繼長城汽車和長安福特之后,吉利集團成為國內第三個與施瓦茨集團簽約的整車制造商。眾多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及整車廠的信任成就了施瓦茨在熱處理設備領域持續創新與完善服務的能力,并最終成為熱處理設備全球市場的領導者。
威力鍛壓2500噸VFP高速精密熱模鍛壓力機試制成功
2018年1月中旬,浙江威力鍛壓機械有限公司2500噸VFP高速精密熱模鍛壓力機于試制成功。據了解,該設備已取得1個發明專利及4個實用新型專利,其剛度(指材料或結構在受力時抵抗彈性變形的能力)指標超出國標1倍以上。適用于汽車鍛件生產,目前已有國內汽車零配件生產廠家開始訂購。
“鍛造一個鍛件,用普通壓力機可能需要好幾臺機器,而VFP高速精密熱模鍛壓力機通過智能控制,一臺機器便能完成所有工序,而且還能降低沖壓噪聲及震動,提高沖壓精度,延長模具使用壽命。”威力公司技術部門一位負責人說。
中信重工成功鍛造國內最大海工裝備鍛件
2018年1月13日,由中信重工自主設計的321噸特大型海工裝備替打環鍛件,在18500噸油壓機上成功完成鍛造。該替打環鍛件是國內某海洋工程項目配套的大型關鍵鍛件,采用486噸鋼錠鍛造。無論鍛件重量還是鋼錠規格,都創造了中信重工歷史之最。
據悉,替打環是海上液壓打樁機的核心部件,屬于帶外臺階的異型環類鍛件,由于其形狀復雜,性能要求嚴格,成形難度極大,國內鮮有廠家具備生產能力。此前主要依賴進口,但由于生產周期長,采購價格高,替打環一直是國內打樁機生產廠家的一個痛點。
山西建龍年產值300億精品鋼系列項目正式奠基
1月15日上午,山西建龍年產值300億元系列項目開工奠基。2017年至2019年連續三年每年新增100億元產值,2020年實現年產值300億元。
投資10億元,投資比例為轉型升級48.5%,節能環保23.4%,復產檢修28.1%,淘汰100萬噸焦化、100m2燒結、100萬噸建材等落后產能,建設1500mm熱軋卷板、100MW發電等9個項目,投產后產品結構為建材34.8%、卷板65.2%,于2017年實現產值116億元。投資20.4億元,投資比例為轉型升級53.7%,節能環保25.7%,復產檢修20.6%,建設265m2燒結、30000m3/h制氧、850mm優特帶鋼等8個項目,投產后產品結構為建材25.8%、卷板48.4%、帶鋼25.8%,目前已經陸續投產,2018年4月全部投產,2018年實現年產值200億元。投資33.2億元,投資比例為轉型升級75.9%,節能環保24.1%,建設260萬噸焦化、120萬噸冷軋卷板、50萬噸無縫鋼管等7個項目,投產后產品結構為精品建材20.3%、卷板37.9%、熱軋帶鋼20.3%、冷軋帶鋼15.2%、無縫鋼管6.3%,差異化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2019年底前全部建成投產,預計2020年實現年產值300億元。
以上系列項目全部建成達效后,山西建龍距離實現千萬噸級精品鋼生產制造基地的目標更近一步,公司將在轉型發展的大潮中,勇當全市乃至全省兼并重組的排頭兵、產業轉型的排頭兵、園區建設的排頭兵,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乃至中國鋼鐵工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龍城精鍛“高性能混合勵磁爪極”項目通過驗收
2018年1月16日,江蘇龍城精鍛有限公司承擔的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高性能混合勵磁爪極復合成形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順利通過驗收,并被驗收專家認為技術指標居國際先進水平。
高性能混合勵磁爪極是基于汽車發電機高功率輕量化要求開發的新型產品,能實現自動啟停和高速純電驅動滑行以及回收制動能量,并在加速時提供輔助動力,增加扭矩輸出,完全滿足啟發電一體機需求。本項目的順利結題,對促進國內高性能混合勵磁爪極的研發及產業化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屆鈑金工程師培訓班順利結業
2018年1月17日,第二屆鈑金工程師培訓班全體學員在深圳市固美特科技有限公司舉行結業典禮。在典禮上,固美特總經理田金華為學員頒發結業證書與紀念品,并給優秀學員頒發獎品。
據悉,該培訓班歷時兩個月,實行全日制脫產式學習,課程主要由以下幾大部分組成:鈑金理論知識教學、結構設計教學、考試測評環節、設備學習、企業家、設計經理經驗分享、早會環節以及公司實戰實習。
安徽省鈑金行業協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圓滿舉行
2017年1月17日,安徽省鈑金行業協會在合肥豐大國際酒店隆重舉行了2017年年會暨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協會會員單位負責人及員工代表、兄弟協會、媒體等共計300余人到場。
會上,安徽省鈑金行業協會會長朱圣杰致歡迎辭,秘書長徐芳做了年度工作報告,隨后,大會對新當選的副會長單位合肥世紀精信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進行了授牌,并為26名會員及供應商頒發了優秀設計獎、優秀工藝獎、服務之星以及優秀供應商以及優秀會員五大獎項。
馬扎克遼寧鈑金新工廠投產,首臺國產激光機下線
2018年1月17日,“鈑金新工廠投產暨首臺國產激光機下線儀式”在山崎馬扎克機床(遼寧)有限公司盛大啟動。鈑金新工廠占地面積約6500m2,項目總投資額為7億日元,投產使用后,鈑金內制產量將從現在的80臺/月提高到120臺/月。
鈑金新工廠共分為三部分:智能化鈑金加工車間、自動化的粉體涂裝生產車間和鈑金裝配車間。在鈑金新工廠投產使用的設備之一就是在遼寧工廠首次下線的國產激光機——OPTIPLEX NEXUS 3015 FIBER L,該機型搭載了先進的光纖激光技術,相比以往的二氧化碳機型,在切割能力與速度等方面有了大幅提升。
祥生華南分公司成立,攜手中安機械打造多功能展廳
2018年1月18日,祥生華南分公司在東莞長安鎮金銘國際工業模具城盛大開業。該展廳是祥生聯合中安機械為客戶打造精密制造的多功能展廳,主要為客戶提供打樣、試生產服務,同時也展示系列設備,包括中安機械的矯平機。
486噸超大型鋼錠在中信重工成功鍛造
近日,在河南洛陽中信重工成功澆鑄出的486噸特大型鋼錠。
這是中信重工目前澆鑄出的最大鋼錠,該486噸特大型鋼錠鍛造后,將成為某海洋工程項目配套的大型關鍵鍛件。
此次成功澆鑄及鍛造成功,標志著中信重工滿足水電、火電、核電、加氫反應、冶金、船舶等大型裝備關鍵大型自由鍛件的制造需求的能力持續增強,提升我國大型鍛件、重型裝備制造的產業形象。
世界最大兩棲飛機"鯤龍"AG600成功試飛
世界最大兩棲飛機AG600的成功試飛,為我國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水平,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大意義,它能上天入海,能搶險救災,能救民于水火,是一款不可或缺的國之重器。
繼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運輸機運-20、C919大型客機之后,東輕又為“鯤龍” AG600提供了鍛件、拉伸板、擠壓材、表面蒙皮等重要鋁合金材料。某合金某狀態槳殼模鍛件是東輕公司供某用戶的重點產品,可供多種型號飛機作為螺旋槳葉中間支架使用,包括AG600水陸兩棲飛機在內的中國主力機型,每架飛機上一般使用4個該型產品。從2015年開始,為提高產品質量,在原有性能指標下,將某合金某狀態槳殼自由鍛件改制成模壓件,全面提升了性能指標。
KUKA“落戶”深圳
2018年1月19日, KUKA機器人深圳分公司舉行開業慶典,正式在深圳“落戶”。 近年來,KUKA機器人在市場上可謂動作頻頻,二期工廠就在去年年初開工,預計將于今年第二季度正式投產。除了在產能方面的規劃部署,繼2014年廣州分公司成立后,KUKA機器人再次加大了對中國華南地區的投資,此次深圳分公司的成立對于KUKA來說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1000MW級汽輪發電機用國產護環鍛件在四川德陽制成并通過評審
1月,國家能源局牽頭項目,上發與德陽萬航(萬鑫)公司聯合研制的1000MW級汽輪發電機用國產護環鍛件在四川德陽制成并通過評審。
長期以來,1000MW級汽輪發電機護環鍛件主要依賴進口,為打破國外壟斷局面,擴大采購渠道,縮短生產周期,上發于多年前就開始積極尋找合作伙伴開展國產化聯合研制,并依托句容電廠二期百萬級火電發電機組項目的技術優勢,與德陽萬航(萬鑫)達成了合作研發制造汽輪發電機護環鍛件國產化項目。
項目評審專家組由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全國大鍛件委員會等教授專家組成,并由上發副總工程師擔任組長和評審委員。專家組在當地生產現場參觀了護環及制造設備,聽取了上發和德陽萬航(萬鑫)公司的研制匯報,一致同意1000MW級汽輪發電機護環鍛件國產化研制項目產品通過評審。該項目通過評審后國家能源局和德陽市政府專門發來了祝賀函。
上汽鄭州工廠開始擴建
2017年1月,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上汽集團和鄭州市成功簽訂在鄭州建設年產60萬輛乘用車項目合作協議。僅僅半年多時間,鄭州基地一期項目實現竣工投產,年產乘用車30萬輛并實現新車型榮威RX3下線,滿足市場對“SUV互聯網汽車”強勁需求的同時,也形成了上汽乘用車上海臨港、南京浦口、鄭州經開的聯動產業格局。
多利集團投資50億元在江蘇海門建不銹鋼板材項目
2018年1月19日,江蘇海門市港新區與上海多利集團簽訂不銹鋼板材項目協議,該項目總投資50億元。該項目投產后年銷售將超過百億元,未來將進行產業鏈拓展,在海門港新區打造高端不銹鋼產業園。
多利集團是大眾和通用一級供應商,集模具、檢具開發制造、大中小型件沖壓、總成焊接拼裝于一體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制造商,生產的零件涵蓋大眾和通用大部分車型。投資不銹鋼板材項目是多利集團軍民融合發展的戰略性舉措。
湖北宏瑪達輪轂有限公司汽車鋁合金輪轂生產線正式投產
1月21日,湖北宏瑪達輪轂有限公司汽車鋁合金輪轂生產線正式投產,生產基地位于湖北棗陽市。
據了解,湖北宏瑪達輪轂有限公司通過自主研發和制造鋁合金汽車輪轂,項目完全達產達效后,將形成年產300萬只輕量化鋁合金輪轂的生產能力,實現產值7.5億元。
宏瑪達此次投產高端的鋁合金輪轂項目,是為了迎合汽車行業輕量化的發展要求,并通過自主的先進生產技術,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輪轂產品。提高公司在輪轂領域的競爭力,并推動棗陽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向高端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
中國二重集團公司獲國機集團多項殊榮
2018年1月21日,在國機集團2018年工作會上,國機集團對獲得2017年度各項先進單位進行了表彰。中國二重集團公司榜上有名,獲得多項殊榮:2017年度先進單位、2017年度“中國機械工業集團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7年度“國機質量獎”和項目獎(產品)——800 MN大型模鍛壓機。
大族激光光纖激光切割機床摘得工信部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榮譽
2018年1月22日,在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主辦的“制造業單項冠軍經驗交流會”上,大族激光智能裝備集團“光纖激光切割機床”產品,正式獲頒“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證書。此次共計公布第二批單項冠軍產品35個,大族激光的“光纖激光切割機床”問鼎中國制造業單項冠軍,彰顯了大族激光高功率光纖激光切割機的優越性能與強大競爭力。
我國中型熱軋H型鋼裝備走出國門
1月24日,由中國天津市中重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機電液總包,為印尼海洋鋼鐵有限公司設計制造的中型熱軋H型鋼生產線熱負荷試車成功。這是中國中型熱軋H型鋼裝備第一次走出國門。中國從引進歐美日萬能型鋼裝備,到今天裝備出口到海外,中重科技憑借求實、拓新的精神做到了!推動了我國冶金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樹立了行業典范!
這是一條完全由中國中重科技自主設計制造,并負責孔型工藝關鍵技術調試的萬能型鋼生產線。天津中重自主創新先后成功研制出國產化第一代300型萬能H 型鋼軋機、第二代400-600mmH型鋼萬能軋機、第三代高精端特大型鋼CMA萬能軋機。解決了百余項H型鋼生產、裝備中存在的存在的不足和技術難題,擁有144項國家專利支撐,技術上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推動型鋼生產裝備國產化、推動裝備制造強國夢的進程中,書寫了閃亮的篇章。
據悉,中重科技還為馬來西亞關丹工業園350萬噸鋼鐵項目配套設計制造了一條中大型型鋼生產線,目前已經在陸續發貨中。這是中國一帶一路的典范項目,將是東南亞第一條長流程生產H型鋼的萬能型鋼生產線。在中國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眾泰打造全新品牌漢龍 投資60億建湖北基地
2018年1月24日,有消息稱,眾泰汽車擬投資60億元在湖北省大冶市城西北工業園建立全新工廠,新工廠分兩期建設,一期規劃產能為10萬輛/年。而新建的工廠主要投產鐵牛集團的新品牌——漢龍汽車。目前部分車間已經投入使用。
眾泰汽車總投資的60億元將主要用于包含沖壓、焊裝、涂裝、總裝等在內的4大工藝車間的建設,以及模具、交檢間等主體工程,聯合動力站房、廢品站、油化庫、供液站、辦公樓、倒班宿舍等公輔工程及廢水、廢氣處理等環保工程的建設。
法馬通公司將恢復制造反應堆鍛件
2018年1月25日,法馬通公司表示已獲得法國核安全監管機構(ASN)和法國電力公司(EDF)的批準,在Le Creusot工廠恢復為法國核電站制造鍛件。法馬通部件制造業務部門高級執行副總裁埃蒙德表示,恢復為法國核電站制造鍛件的授權,對該工廠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它證實了該工廠改進計劃的成功執行。
2017年,法馬通公司對Le Creusot工廠投資了932萬美元。該公司表示,對所有與生產鍛件有關的記錄進行檢查的第一階段已經完成。調查結果的分析和偏差的處理將持續到2018年年底,并將與客戶和安全當局協調。在初步調查期間查明的6000項記錄中,3854項與安裝在核設施上的鍛件相對應。
AMADA深圳展廳全面升級,重裝開幕
2018年1月25日,天田國際貿易(深圳)有限公司舉辦了新展廳開幕儀式,在重裝開幕會上,AMADA深圳為客戶詳細介紹了“智能工廠解決方案”。隨后,舉辦了LC-C1AJ系列光纖激光復合加工機的深圳發布會,這套系統除了融合數沖、激光及攻絲等所有落料工序的加工手段外,還配備有自動上下料系統及自動分揀、堆垛系統ASR-NTK,一套設備即可完成所有的落料加工及二次加工。
中俄重大能源合作項目——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正式投產
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是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實施的首個海外特大型項目,由俄羅斯諾瓦泰克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法國道達爾公司和中國絲路基金共同合作開發。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生產液化天然氣1650萬噸、凝析油100萬噸。作為中俄在北極圈合作的首個全產業鏈合作項目,亞馬爾項目成為“冰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不僅能夠帶動俄羅斯能源產業和邊疆地區發展,還能夠豐富我國清潔能源供應,加快推進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
羅蘭貝格發布2018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研究報告
羅蘭貝格攜手金融服務公司拉扎德發布《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研究2018》,對全球約650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發展現狀和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并列舉了應對挑戰所需采取的關鍵舉措。
報告預計,2018年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將持續增長,但增速趨緩;出行服務、自動駕駛、數字化與電氣化這四大趨勢組合將持續改變汽車行業,并在所有汽車零部件領域引發顛覆性變革,供應商轉變商業模式以應對“終局”挑戰勢在必行。
到2025年,美國與歐盟市場超過10%的新車銷售將應用于新型出行服務領域,而這一比例在中國將高達35%。自動駕駛也將迅速成為現實,在未來的15-20年內,4級/5級自動駕駛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將達到5%-26%,并與共享出行服務實現協同發展。
柳工這臺裝備正式列入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內刊
近期,柳工全球首創的垂直舉升裝載機VL80A被列入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內刊。
VL80A垂直舉升裝載機,在研發制造過程中,采用交互式設計理念,先后攻克了工作裝置機構設計、結構設計、專用工裝模具設計與制造等技術難題。VL80A創新的用四桿機構的連桿作為裝載機的動臂,通過優化鏟斗運動軌跡,將鏟斗舉升過程中的載荷力臂縮短了30%(使裝載機的傾翻載荷提高了30%)。由于動臂機構的變化,傳統裝載機鏟斗連桿機構失效,針對該動臂機構開發了新型的轉斗機構。基于VL裝載機在機構上的發明創新申報了多項國際發明專利,其中已經有十余項進入了實審階段。
VL80A在六噸裝載機的平臺上開發,實現了六噸機的配置實現8噸機的作業能力,在相同功率消耗的情況下,實現了更高舉升高度和更大提升力,降低燃油消耗,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和效益。
高端特厚模具鋼可用復合工藝生產
鞍鋼在高端模具鋼產品開發領域獲得重大突破,鞍鋼股份鲅魚圈分公司成功生產出高端特厚模具鋼復合板坯,使鞍鋼成為國內首家利用電子束焊技術生產特厚模具鋼復合板坯的企業。
鞍鋼股份鲅魚圈分公司煉鋼部成立了專門的攻關組,確立了采用“連鑄坯復合+熱軋”的方式生產特厚模具鋼的攻關方向。經反復實驗和不斷更改完善加熱工藝及焊接工藝,攻關組成功克服了板坯硬度高、真空加熱難、焊接裂紋敏感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開發出高端模具鋼板坯復合生產的整套預熱、組坯、焊接、加熱等工藝技術,并于今年1月11日,成功生產出高端特厚模具鋼復合板坯,經探傷檢測后,產品質量合格,使鞍鋼在該規格鋼種的開發上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成為國內采用復合工藝生產此類鋼種的首家企業。
鄭煤機收購德國博世電機業務
“我們成功收購了全球第一大汽車技術供應商——德國博世集團的電機業務。今后,‘中國速度’加‘德國制造’,鄭煤機要在全球高端制造業市場占據一席之地。”1月4日,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賈浩興奮地說。
鄭煤機本次收購的電機業務包含啟停電機和48V弱混合動力技術,是全球領先的節能環保電機技術,有助于降低國內汽車工業的碳排放量。
吉地亞選擇投資AP&T最新的熱成形技術
50多年來,總部位于德國并活躍在全球各地的吉地亞汽車集團始終致力于為汽車行業研發和生產冷成形汽車車身及底盤零件。為了滿足市場對低重量、高耐撞性結構件日益增長的需求,吉地亞汽車集團確定投資AP&T最新的熱成形技術。
上海多利集團建不銹鋼板材新項目
江蘇海門市港新區與上海多利集團簽訂不銹鋼板材項目協議,該項目總投資50億元。海門市委書記陳勇,市委副書記、市長郭曉敏,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海門港新區黨工委書記邵茂華,市委常委、項目辦主任施俊和上海多利集團總裁曹達龍、副總裁鄧麗等參加簽約儀式。
德陽重裝核電、燃機等領域多項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德陽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中國制造2025德陽實施方案》,加快高端裝備創新研制和產業化發展,鼓勵企業圍繞重點領域開展產品技術創新,占領技術制高點,提升德陽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全市有9個企業11個產品獲得重大技術裝備國內(省內)首臺(套)認定,投保“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綜合險”裝備新增產值13.6億元,核電、燃機等領域多項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核電產品研發成效顯著
東汽完成了我國自主設計的單機容量最大的核電項目——CAP1400國核示范項目汽輪機低壓模塊研制;啟動了核電空冷技術研發,完成約旦VVER空冷機組的初步技術方案;首個快中子增殖示范堆CFR600霞浦項目通過了業主技術評審。東電成功研制CAP1400和“華龍一號”兩大中國自主第三代核能汽輪發電機,其安全指標和技術性能達到了國際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水平,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半轉速核能汽輪發電機的關鍵設計技術、制造技術,特別是勵磁系統及氫油水系統打破了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完全實現了國產設備替代進口,填補了國內空白。二重完成了“CAP1400冷卻劑主管道研制”國家專項任務,全面掌握了反應堆主管道制造技術;成功完成了“華龍一號”(ACP1000機型)主泵泵殼研制,簽訂漳州1、2號核電機組6臺主泵泵殼成套供貨合同;雙超加氫反應器的大型化研制水平不斷完善,容器焊接材料研制取得突破,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鎮海煉化加氫反應器即將完工交貨;核電筒體、封頭鍛件研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火電機組研制穩步推進
東汽超超臨界大功率、高參數、高效率煤電機組研制穩步推進,依托大唐630℃1000MW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示范項目,深入開展630℃等級不同功率一次再熱、二次再熱系列機型和關鍵技術研究,在煤電高端領域引領市場需求。東電獲得中興電力蓬萊2臺1000MW高效超凈燃煤示范工程汽輪發電機項目,大容量、高參數大型煤電機組技術占領制高點。
●風電產品向高性能邁進
東方風電供貨的歐洲第二大陸上風場-瑞典布萊肯風電項目全面建成,該項目是迄今中國企業在瑞典獲得的最大風電項目訂單,成為首家獲瑞典工作環境署批準的風電整機制造商;完成了2MW-127超低風速雙饋機組樣機研制,并于2017年12月在四川大面山風電場成功并網發電;完成了2.5MW-131超低風速直驅風機的設計和3.XMW-148直驅機組初步設計;首臺改進型抗臺風海上風電機組——福建興化灣5MW項目順利完成安裝調試;啟動了大功率8MW海上風機研制,完成主要部件方案論證。
●水電機組攻關成效凸顯
東電白鶴灘1000MW巨型水輪機和長龍山、豐寧二期等高水頭、大容量抽水蓄能機組研制順利推進,1000MW水輪發電機組是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水電機組,該容量等級屬超巨型機組。
●重型燃機研發取得重大突破
東汽自主研發的50MW重型燃機原型機施工設計工作已全部完成,1-17級試驗壓氣機成功完成設計點試驗,原型機生產制造全面展開,原型機全負荷試驗臺方案設計、整機試驗廠房建設已完成。
●新能源領域取得新進展
東汽自主研制的國內首臺5萬千瓦大功率太陽能光熱汽輪機中廣核德令哈項目,廠內空負荷試驗一次成功,取得示范效應;與德國B&B公司聯合,積極開發10萬千瓦光熱汽輪機;完成超臨界CO2發電項目方案設計;正在開展鹽穴空氣儲能系統用空氣透平方案設計;將反動式技術全面運用于垃圾生物質發電、太陽能光熱等領域,為機組性能再上新臺階、引領新能源市場奠定了基礎。
●航空模鍛技術取得新突破
二重完成了超大型鈦合金整體框、某型直升機超大型鋁合金整體框和中央件、空客330飛機主起落架鍛件等多項產品試制;解決了制約我國先進飛機、發動機受制于人的一系列瓶頸短板,實現了先進軍用飛機大型模鍛件批量化生產和工程化應用;全面掌握了大型客機關鍵模鍛件制造技術,在首飛的C919大飛機上提供了70個品種137件關鍵模鍛件,占所有鍛件的70%。
●新興領域產品研發順利推進
二重粉煤熱解回轉反應爐系列產品研發實現訂貨9000萬元,該產品的研制對于公司調整產品結構具有重要意義;飛輪儲能裝置200KW系列產品研制完成了第二階段研制和測試,正策劃進行產品鑒定驗收。
●鉆機核心技術打破壟斷
宏華首次成功研制出了滿足沙漠超深井油田快速移運作業的新型特種鉆機,打破了美國技術壟斷,鉆機各項技術性能均優于同類產品,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極光”號極地超低溫平移自動化鉆機研制成功,該鉆機是中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在零下50度低溫和12級以上強風環境下連續工作,中國制造的第一臺“極光”號極地鉆機打破了俄、美、加拿大等技術壟斷,成功打進了俄羅斯的北極市場。
國內首臺不銹鋼混酸再生項目順利驗收
國內首臺套自主研發不銹鋼混酸廢液噴霧焙燒法再生裝置中試項目暨青山集團福建鼎信科技不銹鋼混酸再生項目在中冶南方正式立項。中冶南方將理論研究轉化為實際工程,建設一套7.5m3/h混酸再生能力的混酸再生站,從建成到投產歷時僅十個半月,創造了國際上酸再生項目建設周期最短的記錄。
本項目打破了國外公司在不銹鋼混酸再生領域的壟斷,填補了國內不銹鋼混酸再生技術領域的空白,各項工藝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創造了全球同類項目工期最短的紀錄。中冶南方也成為全球第二家能夠承擔不銹鋼混酸再生的公司。
工信部發布200項機械、船舶、化工、冶金、輕工、包裝、民爆行業標準
根據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相關標準化技術組織等單位已完成《振動篩試驗方法》等164項機械行業標準、《船舶建造企業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要求》1項船舶行業標準、《化工設備吊耳設計選用規范》等2項化工行業標準、《鉆孔后注漿連續墻技術規范》等3項冶金行業標準、《自行車中軸》等26項輕工行業標準、《運輸包裝用拉伸纏繞膜》1項包裝行業標準、《煤礦許用瓦斯抽采水膠藥柱》等3項民爆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
大明進出口聯手鈑金加工拖車部件出口美國
年初,美國Loadtrail的兩位代表前來大明進出口有限公司、大明精密鈑金有限公司考察了加工進度及現場加工質量,客戶表示非常認可。
據悉,美國Loadtrail委托大明加工液壓油車拖車部件支架500多件,選用了Q345B板材、型材、圓鋼及棒材等原材料,其中板材厚度分別為6mm、8 mm、10 mm、12 mm,加工工藝涉及材料切割—折彎—焊接等工序。大明鈑金生產部門克服了加工過程中的“工裝控制精度”等難點,其前期服務、加工質量等均令客戶滿意,預計本周可交出首批產品。
新年伊始,大明進出口公司不斷加大金屬材料外向型加工力度,吸引了美國、日本及東南亞客戶前來咨詢及委托加工,實現了首季開門紅。
沙鋼集團國內第一條超薄帶生產線整體設備已經安裝完成
在沙鋼集團電爐煉鋼一車間,凝結著行業前沿新技術的國內第一條超薄帶生產線整體設備已經安裝完成,正在進行聯動調試,預計2018年一季度可竣工投產。
“超薄帶項目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雙輥薄帶鑄軋技術,是一種直接澆鑄,利用液態鋼水直接進入我們布流系統,然后是反向旋轉的銅輥進行澆鑄,直接出來的產品是1.4-2.1mm的薄板,再經過一道軋機的軋制,最終產品是0.7-1.9mm的薄板、熱卷板。”
這條生產線是沙鋼集團和美國最大鋼鐵企業——紐柯鋼鐵公司的戰略合作項目,沙鋼投入巨資獲得了紐柯鋼鐵公司超薄帶技術在中國的獨家使用權及產品銷售權。
我國產出世界首輛全碳纖維復合材料地鐵車體
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7日發布,該公司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輛全碳纖維復合材料地鐵車體。不僅帶來車體減重、節能減排降耗、提高安全性、舒適性和使用壽命等,更重要的是探索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在軌道交通大批量工業化生產應用的方向和實施路徑。
該車體采用薄壁筒形整體承載結構,車體長度為19000mm,車體寬度為2800mm,車體頂面距軌面高度為3478mm。
碳纖維復合材料具有輕量化程度高的特點。中車長客消息稱,該公司生產的全復合材料地鐵車體整車較同類地鐵金屬車體減重約35%,從而對提高車體的運載能力、降低能源消耗、降低全壽命周期成本、減少線路損害等具有重大意義。
蘇州首個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體驗中心正式啟用
1月27日,“工業互聯·云領智造”工業互聯網平臺蘇州峰會在蘇州相城舉行。500余位來自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以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科研機構的代表出席活動,共論當前工業互聯網行業發展趨勢、企業數字化轉型之路,共商工業互聯網戰略及先進制造業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峰會上,蘇州首個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平臺體驗中心——紫光工業云體驗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全面展現紫光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創新與實踐。體驗中心總面積1500平米,由紫光工業云引擎平臺、紫光工業云實踐、紫光工業云服務、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紫光工業云生態聯盟等五大版塊組成。在工業云服務部分,企業可通過工業4.0的智能制造測評量身定制最優化的發展路徑,優化管理和企業資源配置,解決企業實際問題。
峰會還發布了“紫光工業云圖“與“紫光企業云圖”兩大產品,助力工業產業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工業云圖”通過“工業企業數據庫+決策分析支撐系統”,產業政策及大數據分析平臺等N個子系統,圍繞產業管理與服務、產業培育轉型、招商與人才引進以及區域產業特色等核心業務需求,促進區域產業加快轉型升級腳步。“企業云圖”可數字化展示企業生產過程等全景,并收集設備和信息系統數據,實現數據融合,為企業決策提供數字化支撐,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當天,由紫光云引擎與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工業云生態聯盟宣布成立。
二十二冶主編的兩項機械行業標準填補行業空白
近日,由中國五礦中國二十二冶集團精密鍛造公司組織編寫的JB/T 13274-2017《閥門閥體多向精密模鍛件 工藝編制原則》和JB/T 13275-2017《閥門閥體多向精密模鍛件 通用技術條件》正式獲準發布,實施日期為2018年4月1日。
該標準屬于我國自主研發制定的標準,沒有對應的國際或國外標準,解決了我國閥門行業閥體多向模鍛工藝技術標準缺失的問題,其技術水平處于國內先進。在2012年國家“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中,將“大型多向模鍛制造共性技術研究”列為課題進行研究。這兩項標準便是在此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是該課題的重要研究成果。
二重出產“華龍一號”防城港項目首件封頭鍛件
近日,“華龍一號”防城港項目首件封頭鍛件在國機集團所屬中國二重精加工完成。并在蘇州熱工院、中廣核工程公司及東方重機的見證下,所有檢查項目一次交檢合格,通過聯檢,成功出產。
這一產品是中國二重為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承制的首套“華龍一號”核島大型異形鍛件,用于防城港3號項目中的蒸汽發生器部位。其蒸汽發生器設備由加拿大BV公司與中廣核設計院聯合設計,是具有世界最高安全標準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該封頭鍛件的致密度、晶粒度以及鋼水的純凈度要求都特別高,其鍛件性能及探傷要求均大幅度高于CPR1000技術規范,且模擬焊后熱處理時間也大幅度增加,是對中國二重核級鍛件綜合制造能力的極大考驗。
45~22nm低能大束流離子注入機實現跨越式發展
2018年1月30日,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科”)、清華大學等六家單位研制的45~22nm低能大束流離子注入機通過了“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組織的專家驗收,標志著我國低能大束流離子注入裝備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離子注入機是集成電路芯片制造過程中的核心設備之一,用于實現集成電路的摻雜工藝需求,涉及物理、機械、電子和控制等諸多技術學科,系統復雜,難度極大。在“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與成套工藝”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下,中國電科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等單位,以國內先進的集成電路生產線為平臺,歷時7年成功研發了適用于12英寸生產線的45~22nm低能大束流離子注入機,先后突破了低能、超低能離子束傳輸與離子光學超淺結注入工藝系統設計,長壽命、寬帶大束流離子源設計,低能大束流質量分析器設計,大比例減速、高傳輸效率的減速系統設計等九大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核心零部件與整機制造工程化;同時建立了45~22nm大束流離子注入機關鍵技術實驗研究平臺、離子源實驗平臺、零部件檢測平臺、系統集成與檢測平臺,為設備研制提供了檢測手段和基礎數據。
目前,中國電科已建立了45~22nm大束流離子注入機設計、研發、制造、調試、服務為一體的研制體系,具備年產20臺套離子注入機的能力,并在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實現首臺應用,流片總數超過10萬片,設備正常運行時間占比(uptime)達到85%,達到國際同類水平。
該設備已經申請專利264項,其中國際發明專利27項,國內發明專利230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形成技術標準1項,具有完整的知識產權體系,對促進我國集成電路裝備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亞威股份榮膺江蘇創新企業100強
2018年1月30日,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發布了“2017江蘇省創新型企業100強”名單,江蘇亞威機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威”)榜上有名。此次“2017江蘇省創新型企業100強”評選,繼續沿用2016年指標體系及評選方法,按照“標準統一、上下結合、聯動推進”原則,從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績效、創新管理等四個方面進行企業創新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力求真正把各個行業創新的龍頭骨干企業評選出來,充分發揮創新型企業在實現“兩聚一高”進程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